联系我们 English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习园

学习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 >> 正文
陈振夏:埋头苦干的老厂长
发布时间:2018-05-23 15:01:00        文章来源:       

青年时期的陈振夏

今年5月是集团公司第五个“企业精神学习宣传月”。本次宣传月活动将面向干部职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安精神和集团企业文化学习教育,引领干部职工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和企业优良传统的自觉性,积极开拓企业发展新境界。

今天刊发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一任延长石油厂厂长陈振夏与延长石油的不解之缘,以飨读者。

延长石油,源远流长;延长石油精神,亘古常青。

1944年5月,毛泽东为延长石油厂厂长陈振夏亲笔题词“埋头苦干”。从此,“埋头苦干”根植延长石油并成为企业精神之魂,成为一代又一代延长石油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陈振夏,1941至1945年任延长石油厂厂长,他的故事,就好比“四面镜子”,映射着那段难忘的岁月……

埋头苦干,恢复油厂生产

1938年2月,陈振夏从上海辗转到延安,和胡华钦、王凯等干部受中央组织部派遣,到延长石油厂工作。陈振夏担任技正和工程师。中央要求他们首先对延长石油厂的生产现状进行调查,及时汇报,并迅速恢复生产。

当时延长石油厂受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领导,全厂共有职工50余名,只有永坪201井日产原油100多公斤,拉回延长提炼,设备器材仍疏散在四处。为了把战争期间疏散在四处的设备器材情况搞清楚,延长石油厂的老工人董开泰配合陈振夏等,深入从延长到永坪沿途过去藏机器的各个村庄,访问当地群众,将藏机器的窑洞逐个清理,造册登记。陈振夏还撰写了书面报告,提出用收回器材打新井的建议计划。一是采用科学的炼油技术,调整炼油设备;二是修复旧油井,开钻新油井;三是修复旧有机械;四是修建姚店至延长公路。

1940年春,陈振夏和职工一起在延长西山钻成延19井,初日产量达到1.6吨。原油产量增加,石油厂有了收入,可以进行扩大再生产,职工生活也得到改善,大家称这口井是“起家井”。

1941年12月,陈振夏出任厂长,职工也发展到上百人,成立了修理部,自办了小煤窑,添置石窑12孔、工房、制蜡冰窖等,修配机器、研制锅炉、炼油锅。1943年,七1井、七3井先后喷油,当年原油产量达到1279吨。陈振夏改造土法炼油,生产了大量汽油、煤油,提炼出了润滑油和黄油等,保证了党中央和边区政府、部队和人民的生活用油,印刷油墨、军工用油,燃料、洋蜡都得到充足供应。毛主席在延安期间奋笔疾书的光辉著作,所用的灯油和蜡烛由延长石油厂提供。当时,在边区到处可见运油的成群骡马,送油队伍络绎不绝,保证了边区政府和抗日前线的供给。

1944年5月和1945年1月,陈振夏两次被评为边区“特等工业模范工作者”,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职工代表大会上表彰了油厂的特殊贡献,并给陈振夏亲笔题词“埋头苦干”以兹鼓励。这是毛泽东给中国石油工业个人最早的一次题词,成为延长石油的传家宝,成为延长石油人薪火相传的企业精神。

家国情怀,与家人聚少离多

据陈振夏的女儿陈素行讲述,陈振夏在上海工作时逢年过节都会回家,但从1937年开始便再没回来,家人想着他可能不在上海了。几年后,打听到了家父去了延安,却不知是否安好。1950年,她看到父亲在《解放日报》发的寻人启示,好不容易和父亲取得联系后,得知父亲已经离开延安转到石家庄动力厂工作。

1953年,陈素行去石家庄农机厂找父亲时,在大门口看到一个身穿旧军装、腿上打两块大补丁、头戴军帽的人手提两个饭盒,相视而过。她走到传达室说明自己是陈振夏的女儿,来找陈振夏,门卫诧异地说刚和她迎面走过去的就是陈厂长啊,怎么就不认识呢?她这时才知道父亲是这里的厂领导,只好给门卫解释说父亲走时自己还小,十六年没见过面了。那个门卫自己咕噜着“原来如此,这个陈厂长,一天就知道革命啊、工作啊,家都不要,还真少见。难怪孩子这么大了见面都不认识。”

她赶快朝那个人追过去叫爸爸,陈振夏从信中知道近期女儿要来,没想到眼前的大姑娘就是女儿。她终于见到父亲,高兴地流泪了。她至今记得父亲住在职工宿舍最后一间平房,只有十二平米,床上军用被子放得很整齐,床头方桌上放一个水杯和热水壶,对面地上摆一个衣柜、一个三斗桌,洗漱架放在门外。他的办公室在工厂。

她给父亲讲到,母亲和6岁的她生活在上海崇明乡下,祖父给了母亲一千步(不到四亩)土地供种田生活。母亲靠纺纱积攒学费,一点舍不得乱花,她知道家里穷就拼命地学,小学、中学都得了奖学金。1948年考取了免费的师范,又读了不用学费的外语学院。听着女儿的讲述,陈振夏心疼妻女受苦也流了泪,鼓励女儿要好好学习,以后还要认真工作。

陈素行讲述,组织安排父亲去陕北,后来在延安打井采油,因怕连累家人就没有联系过。革命需要他去干工作,不懂的就向老工人请教,实地考察。由于以前学过钳工,很快就能投入工作,几年就由外行变成内行。工人们把旧设备改装、修理,打出油井,供应陕甘宁边区的用油。父亲也经常想家,但是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

陈素行在石家庄呆了十多天,发现父亲在工厂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艰苦朴素没官架子。她给父亲买了件绒布衬衣。后来陈振夏调保定机床厂工作,宿办合一住了好多年,她在保定再见到父亲时还穿着母亲做的老布衬衣,说没舍得穿女儿买的绒布衬衣。

1965年,看电影时父亲给两个老工人让座,自己往后退时摔倒,脊柱摔骨折了。作为女儿因为有工作无法天天照顾,就把母亲从老家接到保定,分居了30多年的夫妻俩终于过上团圆日子。由于父亲行动不便,就从厂房搬在了一个居民院子住,便于家人照顾。

荣誉属于集体,归功于职工

1972年,陈振夏退休时要回崇明老家,很多人劝他去北京,便于女儿照应,但是他认为不再工作了,不能给国家和社会增添负担。一天,妻子整理晾晒衣物时在箱子底翻出来一堆本子和纸张,原来是陕甘宁边区政府给陈振夏颁发的奖状,还有一些保定工作时颁发的奖状。妻子问他得了这么重大的奖怎么也不说一声,他说那都是过去,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荣誉要归功于集体,归功于延长石油厂全体职工。

乡邻们知道了毛主席的题词后争先恐后地跑来看,还建议放在相框里挂起来,大多被陈振夏挡驾,并要求家人再不许张扬。崇明县负责管理老干部的单位领导来看望他,说毛主席的题词不仅是对您的表彰,对群众来说也是鼓舞、鞭策,也是对下一代的教育鼓励。让大家看看毛主席写的字,正可以从中汲取力量,以埋头苦干的革命精神投身四化建设,所以应当公开出来。这才说服他挂起这幅沉默了28年的奖状。于是很多人都来参观,大家没见过毛主席,更没见过毛主席写的字,看到毛主席的亲笔题词如获至宝。也有好多慕名而来的陌生人参观敬礼。后来,中央文件要求把中央领导题词、签名的物品上交,陈振夏就把“埋头苦干”题词和奖状主动上交,另一个“陕甘宁边区劳动战线上的英雄”,当时因为是给很多同志集体颁发的,上面没有写获奖人的名字,所以就留了下来。

大公无私,彰显党员风范

有次中央机关工委劳动时大伙儿谈起陈振夏,举不胜举的故事让在场的陈振夏女婿顾锦屏也感到惊奇。李健书记说陈振夏真让人佩服,他解放前未回家,解放后在石家庄工作,大家劝他先回家看看,他说回家得向组织请假,会影响工作,等过段时间再回。他的工资比普通人高点,但他没有积蓄,大部分工资交了党费,把农村的房产全部上交了政府。把妻子曾经卖过的两间老宅的房费也交给公家。

在河北保定机床厂任厂长期间,单位三次提薪,他把自己的名字划掉。

1959年,组织把他从保定调到石油部,中央文件号召困难时期地方干部不调往北京,要减轻国家负担,他又主动调回保定。他从来没有给自己搞过任何福利,如果发现别人有什么不正之风,他坚决不让。

退休时,陈振夏把应有的几百元退休安置费退给公家。组织上告知他看病可以要车,但他从来不要,他认为炼油那么不容易,不愿意浪费国家的油。夫妻二人总是骑着自行车外出。

1981年,陈振夏因食道癌在上海肿瘤医院住院治疗,《解放日报》记者宋超来采访他,医院和病友们才知道他特殊的身份。陈振夏不谈自己的成绩和功劳,说成绩只能代表过去,现在没有贡献了。宋超找陈素行了解了一些陈振夏为革命事业离家30多年的工作情况,写了一篇题为《他还就是他》的文章,一下子轰动了大上海。

1981年8月21日,陈振夏因病在家中逝世,享年77岁。他一生对革命忠诚,对工作一丝不苟。他的“埋头苦干”精神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永不消失。

上一条:习近平:国企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

下一条: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 俞正声作报告

版权所有:陕西化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支持:陕西化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宣传部

陕ICP备06010728号-1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