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踏入陕西化建的那一刻起,时间仿佛一条牵引成长的线,从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实验室一路延伸至伊犁的戈壁。入职一个月了,我想用“归零、下沉、远征、扎根”四个关键词,记录这段旅程的收获,也为下一程的前行锚定坐标。
归零:在杨凌,让“学历”成为起点而非标签
起初,我以为“入职”不过是一场常规仪式:签字、合影、听课、互动游戏,每天轻松自在。直到入职培训中,军训的汗水与每日课程后的考核接踵而至,我才真切感受到陕西化建对新员工“严字当头”的要求。培训结束时,意外获评“优秀学员”,那张不大的奖状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身上尚未褪去的校园优越感——总不自觉把“研究生学历”当作底气,却忘了职场更看重“从零开始”的态度。
离开杨凌前,导师离校时的叮嘱突然在脑海中清晰:“优秀是一张车票,不是座位。”那一刻彻底明白:褪去学历的光环,以空杯心态接纳新身份,才是职场征程的真正起点。
下沉:在建筑工程公司,经历“二次淬火”
来到建筑工程公司,最先撞入心怀的是满溢的温暖。办公室主任顶着盛夏的烈日专程从兴平赴杨凌接我们,到了驻地,单位的同事抢着帮我们搬行李、安顿住宿;同批入职的高旭因水土不服闹肠胃,分会主席二话不说带他看医生、买药品……这些细碎的关怀,像阳光一样驱散了初来乍到的陌生感。
培训中,各部门负责人没有丝毫架子,总能笑着解答我们的疑问;公司领导班子更像长辈,把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经历掰开揉碎了讲,从项目攻坚的坎坷到团队协作的心得,每一句都带着“传帮带”的真诚。这份人情味,让我恍然明白:化建人常说的“一家人”,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团队温度。
我曾有过施工经历,深知工地的艰苦。如今再踏项目现场,心里反倒涌起“阵前再亮旧时剑,更要寒光胜当年”的劲头。常有人问:“读了研究生还来工地,图啥?这里又苦又偏。”可他们不懂,正是这样的“苦地方”,才是国企新人锤炼本领的“好课堂”。化建人“艰苦为荣,四海为家”的精神,不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一代代传下来的吗?这份坚守,正是企业在行业波动中屹立不倒的底气。
远征:从关中平原到伊犁河谷,让理论落地生根
8月,我踏上前往伊宁的征程。出发时包里揣着两本书:《西行漫记》和《毛主席语录》,脑海里反复回响着那句话——“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落地伊宁机场,项目经理早已等候在出站口,一路上车里的闲聊格外亲切:从项目进度到当地风土,从工作节奏到生活细节,让我对即将到来的挑战少了忐忑,多了期待。抵达项目驻地,“陕西化建”四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两侧“敬业守信,担当责任,建造精品,追求卓越”的十六字企业精神,我默默念了三遍,暗下决心要让这十六个字成为行动的标尺。
走进施工现场,林立的装置罐既熟悉又陌生。师傅吴文涛带我一点点熟悉场地:“这是低温甲醇洗单元的基础,图纸上的标高要和现场浇筑的预埋件精准对应”“那边的构架梁钢筋绑扎,要注意节点处的锚固长度”……他手把手教我对照图纸看现场,耐心讲解化工项目与传统房建的差异。当我负责跟进的低温甲醇洗单元基础上,崭新的装置成功立起的那一刻,阳光洒在设备上,也照亮了我心里的成就感——原来,把课本里的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工程,是这样踏实的幸福。
扎根:让“一个月”的积累,长成“每一天”的坚持
写这篇心得时,工作群弹出消息:“构架6地梁、V181下部基础,浇筑方量115方”。看到消息的瞬间,构架6的位置、V181基础的钢筋布置图在脑海里清晰浮现——我才惊觉,自己早已不是那个对着图纸犯怵的新人,对项目的熟悉,藏在这些不经意的瞬间里。
一个月很短,短到只记得安全帽檐滴落的汗水、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注;一个月又很长,长到足以让“学生”这个身份彻底退场,让“化建人”的印记慢慢清晰。下一程,我想把这“一个月”拉成“一百个一天”:在现场多跑几步,让双手磨出茧子;在图纸上多画几笔,把疑问变成答案。等到明年此时,如果再写心得,希望标题是:“入职一年・伊犁扎根——当年那个‘优秀学员’,如今成了能带你跑现场的师傅”。
最后,想郑重道声谢:感谢陕西化建给我成长的土壤,感谢每一位带我的师傅、帮我的同事,是你们让我从“新人”真正走向“化建人”。伊犁的夜风正凉,明天的太阳依旧会晒红脸颊,但我已准备好——让时间这条线继续牵引着,在这片土地上,扎得更深,长得更稳。(徐海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