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年轻,参与完成的《多层管廊架内单轨小车运输管道工法》却获得了部级施工工法、QC活动成果《提高余热锅炉管束焊接一次合格率》获得陕西省一等奖,并参与了国家标准《火炬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编辑等工作。
他,就是勤于钻研、敢于担当的延长石油集团“劳动模范”、2011年“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陕西化建设备专业第二技术带头人、化建三公司技术科长——石从胜。
潜心攻关 破解难题
2012年12月,化建承担的在榆能化150万吨/年DCC装置反应器、再生器开始制造。当时,由于“嵌入补强结构”技术为国内首次采用,加之,制造及热处理工艺复杂、国内无成熟的施工工艺借鉴,从而给“两器”制造提出了新的难题。项目实施过程中,作为化建公司科技创新团队技术方案制定、组织实施的主要负责人,石从胜深感压力巨大。为了尽快掌握嵌入补强结构制造及热处理工艺,他白天与团队成员协商解决施工实际问题、向设计厂家咨询向有关情况、向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请教疑难问题,晚上网查阅资料…。在进行大量调研及试验过程中,他否决了设计院推荐的挖孔焊接的施工工艺,确定了横缝与筒体基板环焊缝相重合的嵌入方式,且补强板外形尺寸应在设计最小尺寸基础上放大50~100mm;确定了“预组装后嵌入补强版与接管组合件先进行一次热处理,然后与筒体焊接后再进行炉内整体热处理”的工艺。为防止不同壁厚的筒体焊接、热处理变形(筒体基板壁厚36毫米,嵌入补强板壁厚86毫米),他制定了嵌入补强板沿弧度及轴向均采取防变形钢性加固的施工工艺等,从而保证了DCC装置核心设备反应器、再生器的现场组焊工作比原计划工期缩短了2个月完成,并给企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实践,他参与首创的化建公司《容器大开孔接管嵌入式补强结构施工技术》,有多项科研成果问世,不仅成为国内解决反应器、再生器大型接管补强的新技术,而且获得部级施工工法,在同行业得到推广,并因此获得了集团公司科技成果二等奖。
以工地为“家”
现年32岁的石从胜,对自己很“苛刻”。他参加工作12年来,以工地为“家”,坚守在施工一线,每年在施工点的时间超过340多天。2012年,他参加化建公司组建的DCC装置反应器、再生器制造科技研发团队后,有关问题需要回公司技术中心沟通协调。半年多的时间里,白天在工地上忙碌,中午顾不上到基地食堂吃饭,就随便泡碗方便面充饥,泡面盒子堆得像小山,大家戏称他是“方便面大王”。有时为了赶时间,他常常从靖边到杨凌两点一线,过家门而不入,办完事直接回工地。在8岁儿子的印象上,他是个“从没带自己去过公园、没给自己改过作业,没参加过家长会”的“陌生爸爸”;在妻子的印象上,他是个过年时只在家呆几天,却又不时被各种电话“扰乱”生活的人。
多年来,他先后参加了延安炼油厂柴油加氢装置、液化气精制、气分装置、靖边工业园150万吨/年催化裂解制乙烯装置(DCC)等多项集团重点工程施工。在全国期刊杂志发表论文4篇,其中参与的《提高A335-P22管道焊接一次合格率》获得化建公司QC成果二等奖,撰写的《150万吨/年DCC装置两器制造技术》论文,获得陕西化建2012年技术论文一等奖;先后编制完成化建公司施工工艺标准三项。如今,石从胜仍一如既往坚守在工地上,为陕西化建和集团公司的发展做出着自己的贡献。(陈练斌 赵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