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English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 正文
战鼓催征马蹄疾 铁军鏖战筑“油城”——陕西化建榆林原油储备库项目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25-04-24 16:06:18        文章来源:       

陕北高原,长风猎猎。走进陕西化建第二公司承建的榆林原油储备库项目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声如战鼓擂动,重型设备穿梭如织,500余名建设者身影如梭,8座10万立方米巨型储罐如钢铁巨人拔地而起。这里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落子,更是陕西化建铁军践行使命的战场。

陕西化建作为项目建设的主力军,勇挑重担,承担了4座 10 万方原油浮顶罐、总图库区综合管网、道路给排水消防、行政管理区所有单体土建安装等一系列关键施工任务。从打下第一根桩基开始,陕西化建的铁军们就深知责任重大,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项目建成投产后,榆林原油储备库将成为我国能源战略布局中的重要节点,进一步提升我国原油战略储备能力,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与安全。同时,该项目也将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科学管理,奏响建设的“交响曲”

在榆林原油储备库项目的建设中,科学高效的管理是确保工程顺利推进的关键。项目管理团队就像一支经验丰富的乐队指挥,精心协调着各个施工环节,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建设“交响曲”。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施工现场,项目管理人员便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他们穿梭于各个施工区域,仔细检查前一天的施工成果,为新一天的工作做好准备。根据各作业区的施工进度要求,精准调配施工人员和机械材料,项目管理团队从材料的计划采购环节开始,就依据施工图纸和工程进度安排,详细制定了材料采购清单,明确了各类材料的进场时间节点,按照施工进度分批次进场,既避免了材料大量积压占用场地,又能保证施工时材料的充足供应。配合储罐安装、钢结构工程等施工任务,高峰期项目可调配吊车达11辆。管理团队还通过建立完善的进度跟踪机制,对工程进度进行实时监控,将工程进度细化到每一天、每一个施工区域,确保每一项任务都能按计划推进。在这样的精细调度下,施工现场如同精密运转的钟表,技术员们手里的进度表换了一版又一版,每一道修改痕迹都记录着这支铁军与时间的赛跑。

硬核突破,建设历程中的技术攻关

“大家看清楚,激光头距离焊缝 15 厘米最佳,太近容易伤母材,太远除锈不彻底。”技术总工周友喜拿着个新工具给工人们演示着。面对储罐焊缝除锈补漆任务中工程量庞大、高空作业频繁、施工周期漫长以及除锈质量参差不齐等难题,项目部技术团队大胆创新,引入了先进的激光除锈设备。这神奇的激光除锈设备,恰似一位能量十足的“光剑侠”,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激光束,瞬间将锈层蒸发或剥离,一举颠覆了传统作业模式。这些激光如同一位精准的“艺术家”,精准作用于锈层,对母材秋毫无犯,除锈效果稳定均一,彻底摆脱了过去质量波动的阴霾。同时,激光除锈设备的高效运作使得工作效率大幅提升,经测算,采用该设备后,工期缩短近三分之一,人力、物力成本节省约20%,真正达成了降本增效的完美蜕变。除此之外,项目技术团队在储罐防腐方面还引入了高寒地区专用的防腐工艺——纳米级涂层技术。纳米级涂层技术就像是给储罐穿上了一层隐形的“防护服”,能够有效抵御寒冷、风沙、潮湿等恶劣环境的侵蚀。这种涂层由纳米级的材料组成,具有超强的附着力和耐腐蚀性。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严格控制涂层的厚度和均匀度,确保涂层能够发挥最佳的防腐效果。经过纳米级涂层技术处理后的储罐,使用寿命可延长20年,大大提高了储罐的耐久性和安全性,这不仅为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也降低了后期的维护成本。

铁壁铜墙,深入人心的安全密码

“安全帽下颌带必须系紧!高空作业二次保护绳再加一道!”安环部长王绞生的“火眼金睛”让作业人员们又敬又怕。在这个“高标准、严要求”的工地,生硬的HSE管理体系融入进每一个具体而微的行动——晨会上全员知悉的“岗位风险清单”、无人机每日三次的全域扫描隐患、纳入智能巡检系统的焊工手套的磨损程度……每个细节无一不是项目团队深入人心的“安全密码”。陕北地区大风、沙尘天气频繁,项目团队为此量身订制了一系列防护举措。在沙尘来临之前,项目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时刻关注天气预报及智慧巡检系统风险预警,关注大风沙尘动态信息,根据预警信息评估恶劣天气对现场安全生产的影响,安全管理人员便穿梭于施工现场,仔细检查临时设施,确保它们稳如泰山。对那些轻飘易起的材料,迅速进行固定或覆盖,不给安全事故留一丝机会。沙尘天气时,为工人配备防护口罩,全力守护他们的身体健康。正是凭借这些严苛的安全管理手段,榆林原油储备库项目在建设全程,稳稳达成了“零事故、零伤亡”的目标,宛如为工程顺利推进铺就了一条坚实平坦的大道,一路保驾护航。

智慧工地,数字化交付的创新实践

走进指挥中心,操作员轻点屏幕,无人机与现场视频监控便化作“空中哨兵”,对施工现场进行360度无死角巡查。安全隐患在高清镜头下无所遁形,施工布局通过三维建模清晰呈现,足不出户就能将千米之外的现场动态尽收眼底。在项目管理的“主战场”,BIM 技术成为核心“作战武器”,它为施工搭建起可视化的数字孪生场景,每一根管线的走向、每一处设备的安装都在虚拟空间中精准预演。安全管理模块则化身“电子卫士”,从智能安全帽的定位追踪到安全预案的自动触发,织密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网。最引人注目的是 “数字化交付平台” 的创新应用。项目团队将全流程的数据资料汇入平台,如同打造一个庞大的“工程数据图书馆”,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让图纸、影像、检测报告等信息实现智能关联。曾经困扰工程管理的“信息孤岛”被彻底打破,现在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在海量数据中快速定位所需内容,效率提升数倍。当无人机再次掠过储库上空,镜头里记录的不仅是拔地而起的罐体,更是传统基建向智慧建造跨越的生动注脚。

当朝阳跃出地平线,银灰色储罐群泛起金属光泽。这片曾经荒凉的黄土地,如今挺立起国家能源安全的钢铁脊梁。截至目前,行政管理区建筑物单体工程已全部完成;储罐安装也全部完成,储罐充水试验已全部完成,防腐保温现已完成45%;管道安装现已完成45%,钢结构完成55%。陕西化建的建设者们,正以“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的铁军精神,在毛乌素沙地边缘书写新时代的能源长歌。他们的身影与巍巍储罐融为一体,成为黄土高原上最动人的风景。

(李诗琪 刘春霞)

上一条:陕西化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题研讨

下一条:基层单位召开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

版权所有:陕西化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支持:陕西化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宣传部

陕ICP备06010728号-1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